詹石窗谈《中华续道藏》|赓续中华道学文脉 助力卫生健康事业

国家“十三五”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于2018年底正式启动以来,经过三年“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告别了寒冬的霜雪,迎来了学术的春天。该大型文化工程项目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实施,四川大学作为学术牵头单位,联合诸多高校与科研院所具体实施,该校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詹石窗教授作为工程首席专家,领导学术团队有序开展工作。

按照实施方案,该重大文化工程的主要工作是:第一,收集明代万历以来海内外流传的各种道学经籍。第二,在完成文献收集的基础上,编纂《中华续道藏》“原始珍本编”十二辑960册与“精华点校编”三辑108册。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文献收集工作,并且对文献进行审读、分类,完成“原始珍本编”前四辑320册的初步编纂工作。


道学文脉,源远流长

2023年10月16日清晨,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记者慕名来到了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走进《中华续道藏》首席专家詹石窗的工作室,入门即见一侧书架上摆着许多古籍,其中既有《道藏》与《道藏辑要》之类大型丛书,也有从民间收集来的木刻本、手抄本道经原件,装帧古朴,各显风姿;在另一侧书架上摆着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卿希泰先生与詹石窗教授主编的《中国道教通史》五卷本,还有詹石窗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最终成果——《百年道学精华集成》五十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最终成果《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六卷本等,特别抢眼。四周图书,相映成趣;新旧接龙,井然有序;淡淡书香,沁人心脾。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深受感染。

带着几分好奇,我们请教了詹石窗许多问题。正如见到老朋友一样,詹石窗侃侃而谈,化解了我们心中的种种疑问。

如何理解“道学”这个概念?詹石窗指出:在历史上,“道学”名称主要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宋明理学,这属于儒家学派;二是指以黄帝、老子为旗帜的大道学说,这属于道家学派。就后一种意义而言的“道学”,渊源于七千余年前的伏羲氏画八卦时期,肇端于将近五千年前的黄帝初开人文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的老庄学派弘道时期,勃兴于汉代制度道教创立以来的历史波澜之中。在《宋史》使用“道学”指称当时儒学新理论之前,早在汉代的道书《太平经》就已经出现了“道学”概念,该书卷四十九《急学真法第六十六》便有“往求道学,寿勤而竟其天年”的说法,这是把“道学”作为生命完善、延年益寿的大学问。经过漫长的发展,先秦道家学派及其后继者制度道教大力弘扬道学,积累了数以万计的文化典籍,内容广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其核心精神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敬天法祖,维护平安;关爱生命,益寿延年。编纂《中华续道藏》将传承与发扬这种思想传统,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


编藏有谱,世代相续

为什么把道学经书合集称作“道藏”呢?詹石窗追溯了先秦道学古籍《六韬》卷一《文韬》的一段话:“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圣人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詹石窗解释说:本来,所谓“道藏”是指天道运转于一年四季,到了冬天时万物因“道”的化育而收藏。后来,道学传人以人体藏有阴阳气血、器官组织作为比喻,形容经籍珍贵,不可外露,收藏于密室。作为动词,“藏”字读“cáng”;从动词转化为名词,“道藏”之“藏”读“zàng”,表示珍贵文献犹如人体脏腑,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本项文化重大工程为何称作《中华续道藏》?詹石窗指出:这是有一番历史因缘的。大家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向来重视修典,先秦道家与汉代以来的制度道教也不例外。《汉书·艺文志》著录的“神仙”以及“方技”等八类书目共171种,凡3867卷,为后世的制度道教编纂大型丛书奠定了基础。

詹石窗深有感触地说:东汉末年,在天灾人祸频频发生的背景下,作为制度道教标志的“正一盟威之道”在成都大邑县诞生了。该道派的首领张天师以《道德经》为纲领,制作新的道书,号称《老子想尔注》。该书首次从生命健康角度提出了“学生”概念,所谓“学生”就是学习生存本领,包括提高道德修养、掌握养生法门以及服务社会的诸多技能。张天师为人治病有奇效,《后汉书》注引《典略》记载:“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通过“以医弘道”的社会救济实践活动,来皈依“正一盟威之道”的民众越来越多,以至于形成了“二十四治”的组织传播区域。

随着教派的发展,经典文献大批制作出来。晋代著名道学理论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了260多种经书文献,共1200余卷,颇具规模。南北朝时期,道学文献专家陆修静撰《三洞经书目录》,该书首次提出了按照道学经书来源分类的方法,成为后世编辑道学经书目录的指导思想。数百年间,大批道书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于是,全面收集道经、并且进行汇编,便成为国家大型文化建设工作。北周武帝时期,朝廷敕建通道观,令道士王延领衔,校定三洞经书,得8000余卷。从唐代到明代,先后有八位皇帝发布诏书,广泛收集道学文献,编纂大型丛书,其中流传迄今的是肇始于正统十年、历时43年完成的《正统道藏》与明神宗年间续补的《万历续道藏》。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的《中华续道藏》正是接续明代正统、万历两次修典之后的大型道学文献编纂工作。

底蕴深厚,万法归宗

编纂《中华续道藏》的价值何在?关于这个问题,詹石窗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他说,从先秦以来,陆续问世的道学经籍,内容十分丰富,蕴含其中的是深沉的生命意识。先民们正是为了健康,积极探索生命的奥秘,进行生命保养的实践活动。道学经籍记录了这方面的经验,对生命的发生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有其独到的理解。

詹石窗从当代社会组织形式入手,以“卫生”为例做了说明。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便设立了“卫生部”。后来机构组织变迁,形成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8年,调整机构,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这个概念即出自道学古老经籍“南华真经”——《庄子》。该书《庚桑楚》篇记载:老子的徒弟庚桑楚,庚桑楚的徒弟南荣趎,是巴蜀灌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人,雅好生命保养技术,庚桑楚推荐他去拜见老子。南荣趎带上干粮,走了七天七夜到了老子的住所,就心中疑惑向老子请教。老子给南荣趎讲了“卫生之经”。南荣趎虽然对其中的大道理似懂非懂,但“卫生”概念倒是牢牢记在心中。《庄子》以寓言故事的方式寄托了生命保养之道,这在后来的制度道教中得到大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现存《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包含大量的医学养生著作,其中具有代表性者如葛洪撰的《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影响很大,我国第一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她的“青蒿素”实验成功就是受到葛洪这部著作相关记载的启迪而产生灵感的。除此之外,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各种养生术大部分在道学经典文献可以找到出处。

詹石窗回顾,近年来收集到的明代万历以来的大量道学文献继承与发扬了古代道家学派高度重视“卫生”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新的特色,这就是把“卫生”理论实践与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出现了大量的“劝善书”。例如《药王经忏》《关圣忠孝经忏》《回元保命妙经》《修身了道妙经》等都属于此类。所谓“劝善”,就是劝人做好事不做坏事。道学传人认为:做善事不仅是积功德的事情,而且有益健康。一个人要延年益寿,就应该遵纪守法,行为举止合乎社会礼俗,通过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精神境界。这种修养思想与实践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有裨益的。

詹石窗说,在道学思想文化体系中,“卫生”是一个具有广泛联系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生命学说的诸多问题,由此延展开来,生命健康就与社会人事环境、自然环境等问题密切相关,包括住房结构、朝向等对人的生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学经籍一向重视这种广泛联系中的健康课题,《中华续道藏》在收集文献资料时对此也高度重视。

詹石窗指出,表面看来,道学主张清静,似乎不关心政治。但有个现象值得注意:《正统道藏》中不少经典冠以“黄帝”之名,例如《黄帝阴符经》《黄帝素问》《黄帝八门入式诀》《轩辕黄帝水经药法》《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灵枢略》《黄帝内经素问遗篇》《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等,明清时期在此基础上又加以演绎,而有了新出的冠上黄帝之名的经籍,例如《轩辕黄帝祝由科》《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轩辕祝由降邪祛病至宝》《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黄帝问玄女兵法》等。这些文献偏重的是医道方技,我们看不到直接的政治言辞,但如果进一步追溯,就会发现道学的“身国共治”精神。道学将人体看作国家,反过来又把国家看作人体,两者比观以成治理法门,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詹石窗在比较儒道经典之后发现:儒家以《尚书》为根据讲述的历史是从尧舜开始的,但道家经典《列子》在《天瑞》篇之后紧接着就是《黄帝》篇,具体介绍了黄帝的事迹,而在《庄子》中更有几十次言及黄帝。在《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里收入《广黄帝本行记》,详细记载了黄帝时代的科技发明等事迹。从这个角度看,“黄帝”这面旗帜首先是由道家举起来的,后来的诸子百家都推崇黄帝了。在道学经典文献中:黄帝既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精神凝聚,也是名医与修真养性的典范,故而为人们所景仰。如果说,“道学”思想通过具体的技艺得到贯彻,那么“黄帝”就是这种贯彻的文化象征,其所皈依的宇宙本体就是“道”,各种技艺最终归于“道”,此所谓“万法归宗”。


不负使命,精准把握

文献收集与编纂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情。初步收集到的文献鱼龙混杂,不合时宜的文本夹杂其中在所难免。因此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编纂过程中下一番甄别辨析功夫。詹石窗介绍,开展这项工作主要注意几点:

第一,主体原则。这就是贯彻道学的主体精神。一方面是组织主体,其所选择的文献出自道学传人之手,即编撰者是道学信士;另一方面是思想文化主体,有些文献虽非出自道学信士之手,但具有道学思想传承、体现了道学的基本主张和立场,这是可以考虑入选的。

第二,历史原则。所谓“历史原则”就是用历史眼光来看待道学经典传承的状态。就总体而论,明清至民国时期,儒释道与民间信仰处于多元浑汇的状态。承认多元浑汇,这是面对复杂文化生态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

第三,价值原则。基于大道之学的立场看问题,就会发现:《正统道藏》甚至收入了《孙子兵法》十三家注本,还有《墨子》也在其中。这说明兵家、墨家已被统合于广义的大道学说中。明清以来,这方面的文献特别多。如何判断?除了考虑文献是否有道学传承之外,还得考虑其文化价值等。所谓文化价值,包括思想内涵是否有利于社会教化、是否有利于身心健康、环境保护,也包括其史料意义等。这方面的问题特别复杂,需要仔细考辨。

第四,底线原则。所谓“底线”主要有两条:一是政治底线,二是道德底线。明、清、民国时期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部分经典,有一定政治敏感性,需要认眞审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分清正教与邪教的界限。对于那些打着神明旗号却深藏反人类、反文明、唆使动乱的伪经要彻底剔除,而那些违背公共伦理的文献也必须彻底清扫,不予窜入。

第五,版本原则。道书文献包括刻本和抄本两大类。刻本一般经过校对的,行文较为流畅。在这方面,注重检索各地图书馆收藏的部分。民间抄本,在收集时尤其要注意其字迹、规格,选取内容优上而字迹清晰、书写美观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